作為一個年產秸稈1.3億噸、約占全國秸稈總量1/8的農業大省,如何變廢為寶,讓這些種植業副產品變成資源、變成財富、變成可用之材?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業戰線和各級各地政府凝心聚力,在秸稈綜合利用上大下功夫,趟出了一條獨具龍江特色的秸稈資源化之路。
備耕時節,大地還未完全化凍,哈爾濱華田秸稈綜合利用有限公司下屬的五常市綠源有機肥有限公司和分布在各鄉鎮的八個配貨網點就熱鬧起來,每天來咨詢和購買秸稈有機肥的農民絡繹不絕。公司總經理劉忠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了吸引農民使用秸稈制品,去年秋天我們在收秸稈時創新了結算方式——除了現金結算,新增了代金券結算。如果選代金券,就按秸稈實際價值的110%結算。比如,農民送來的秸稈值200元錢,就給220元的代金券。用這個券不但可以買我們公司生產的秸稈有機肥、秸稈壓塊燃料及秸稈發酵飼料,還可以買五常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銷售的任何農用物資和生活用品。”
把秸稈當“杠桿”,通過緊密價值鏈不僅讓農民變身秸稈經紀人,更成為秸稈制品的有效消費者——這,就是哈爾濱華田秸稈綜合利用有限公司通過幾年的摸索打造的秸稈循環利用“華田模式”,也是近年來我省涌現出的諸多秸稈綜合利用成功模式之一。
眾所周知,我省秋整地時間短,從而造成秸稈綜合利用的第一道難關——快速收儲運。“華田模式”通過“鎮、村、車”三級收儲解決方案,很好地邁過了這道關。他們投資1600萬元在8個鄉(鎮)建秸稈收儲運中心,利用鄉鎮的輻射面批量收購秸稈;還設立37個村級流動收儲點,對接農戶上門收儲;再建立村級秸稈經紀人聯系制度,由遍布各村屯的經紀人對運輸車輛進行整合,將農戶的秸稈收賣到公司收儲站點。同時,他們通過結算方式的創新,用代金券一方面將農民的秸稈收入放大,另一方面又將賣秸稈的農民變成了秸稈制品的消費者,實現了企業和農戶的共贏。依托該模式,2017年公司收儲17.8萬噸秸稈,輻射土地面積21.5萬畝,收儲運環節安排就業82人,促進農戶增收230萬元。
在農業大縣慶安,秸稈的資源化利用則呈現出另外一番模樣。
日前,記者在該縣慶安鎮看到,黑龍江省鑫禾源生物質燃料有限公司的壓塊站內,與房檐等高的粉碎機、壓塊機正在作業,大包大包的秸稈經過粉碎壓塊,變成了3厘米見方的燃料棒,伴著隆隆機聲從傳送帶上“流淌”出來,迅速被裝到等在旁邊的國能慶安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的拉料車上,運走。
始于2015年的秸稈燃料化利用,成為拉動慶安縣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的新引擎。慶安縣第一家生物質燃料公司、黑龍江省鑫禾源生物質燃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洪濤告訴記者,2015年11月公司成立,在慶安縣給予500萬元貼息支持下,先后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購進打捆機、粉碎機、摟草機等各類機械60多臺套,分別在慶安、同樂、致富等6個鄉鎮建了秸稈收儲打包基地。2016年輻射作業8個鄉鎮,作業面積10萬畝,打包量6萬噸。2017年,公司又購進6條秸稈粉碎壓塊生產線,完成秸稈收儲打包5萬噸,截至目前完成壓塊近萬噸,公司的作業范圍已經擴展到北林區和明水、青岡等鄰近縣。
記者從省農委獲悉,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積極努力下,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的發展勢頭良好,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個方向的資源化綜合利用齊頭并進。在政策扶持和政府推動下,2017年全省秸稈全量還田增加近200萬畝。截至2017年底,全省投產運行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39個,合計裝機規模達80.7萬千瓦,農林生物質年處理能力達到670萬噸;在60個縣開展秸稈固化壓塊試點,固化壓塊站達123處,新增73處;培育建設了佳木斯泉林造紙、慶安銀泉銅版紙等一批工業化加工企業;利用秸稈生產草菇類食用菌基料和水稻育秧盤,均取得了良好效益。全省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
齊齊哈爾市去秋以來全市總動員,加大秸稈還田、打包、壓塊、生物質發電等方面的推進力度;林甸縣還探索出碧野水稻育秧盤和食用菌基料有機肥模式;肇東市探索出糞便秸稈漚肥就近轉化利用模式和秸稈碳化模式;哈爾濱雙城區探索了肥料化“牛糞+秸稈+生物菌”模式。
海倫市探索出了小群體、大規模的利民鍋爐使用模式。如今驅車走在海倫市境內,積雪化盡的耕地黑黝黝的,看不到一點秸稈的痕跡。該市農業局干部孫殿龍告訴記者,全市耕地465萬畝,年產秸稈200多萬噸,2017年秸稈綜合利用量110萬噸,利用率達到55%;其中僅秸稈肥料化還田就達56.5萬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打造“藍天沃土”需要秸稈的無害化處理;而打造國家可靠的大糧倉,更需要秸稈的資源化利用來培肥地力。正是這種共識,促成了近年來我省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突飛猛進。盡管我省秸稈產出量很大,要實現全部利用不僅需要一個過程,也面臨較大的秸稈禁燒壓力。但可喜的是,秸稈綜合利用的路徑已經找到,全省各地已呈現出很好的發展勢頭,通過秸稈綜合利用讓耕地增肥、天空變藍,此“柴”變身彼“財”,指日可待。